吠陀經(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四吠陀)」,分別是:

l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

l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

l         耶柔吠陀(祭祀明論)

l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

《梨俱吠陀》是由「歌頌」和「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複合詞,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吠陀經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是除了西臺特語的文獻外,在印歐語系的語言最古老的書記。與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獻不同,它是以口頭傳統的方式保存下來的。

娑摩吠陀(是由「典禮的聖歌」和「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漢譯名稱為讚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頌而成。

耶柔吠陀(是由「祭祀」和「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也譯為夜柔吠陀、漢譯名稱為祭祀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三部。內容著重於禮拜及牲禮等的宗教儀式。耶柔吠陀主要分為兩卷集著:白耶柔吠陀以及黑耶柔吠陀(「白」是指本文與釋文區分清楚,「黑」是指本文與釋文分辨不清)。兩者都包含宗教儀式的必要韻文,後者卻額外包含儀式的註解散文與施行細則,而這散文也開梵語散文體裁之先河。

阿闥婆吠陀(是由「僧侶」和「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漢譯名稱為禳災明論,是四大吠陀經的第四部,最晚編著成書。

阿闥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語的部分發展出來,多是神秘巫術,吉兇咒語,間有科學思想。古印度醫學,即起源於此。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森林書」、「奧義書」、「薄伽梵歌」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正值雅利安人從西北入侵印度,移居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