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婦人王氏之死

  史景遷運用獨特的手法,將方志無聊乏味、眾多繁亂的資料,以小說的形式重新著述他的故事,開創了史實記錄的新風貌。

  文中僅依靠三種史料:郯ㄊㄢˊ城縣志、福惠全書‚、聊齋志異ƒ。或許以記錄史實的方式來說稍嫌薄弱,但是在史景遷細膩的觀察與生動鮮明的筆鋒雕刻下,將明末清初郯城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的地方記文,一一活躍在書中的每一個角落上,忠實呈現了那個時候郯城-在當時窮困無比、盜匪橫行的悽荒小鎮,平常百姓度過的市井歲月。

  一般我們所看過的史料,大多是記載著帝王世家、官宦士紳,抑或是名人名事的知名史跡,但史景遷選擇了最貧荒的郯城的最不起眼的日常百姓,來做為他研究的題材;因為史景遷認為,日常百姓的生活,才最能反映當時代社會背景的風貌,也才最能引起人心的共鳴,因為並不是人人都過的起帝王般奢華的生活;想要了解一個朝代,必須先了解他們的人民。因此,這個連在歷史上都名不見經傳的默默小鎮,就這樣被史景遷相中了。

  為何只選擇郯城?又為何專門記錄郯城的人民呢?因為他們最真實。郯城,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貧苦的縣城,得不到任何資源,得不到中央的輔助,不論改朝換代、亡明建清,依舊是如此;在朝代更替、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原本有20幾萬的人口銳減到6萬多,本來就貧困的小鎮,經歷天災人禍,更是如同人間煉獄般,一無所有;因此盜賊橫生,劫匪專行,不願淪為匪徒的便刎頸自縊,無日不有。一個最微不足道的郯城,但他卻概括說明了所有明末清初的社會局勢。

  史景遷以以小博大的方式,透過郯城,刻畫出整個當時中國的社會風氣,藉以探討時人對於道德、價值觀、風俗、法令以及婦女地位的想法。婦人王氏之死,以歷史的角度看來,只是一個貧窮縣城的一個微不足道,還僅僅是一位女性的消逝,可是卻可以從中看到,當時社會對於婦女的道德觀感。

  「守寡」與「貞節」一直是中國悠久歷史以來對於女性的刻板觀念,這種風氣直至明清更受重視,因而對鄉里社會以及女性生命產生重大的影響。彭氏與王氏便是此婦德觀的一大對比。

  在當時,政府剝奪改嫁者的財產繼承權以鼓勵婦人為亡夫守貞,並給予守寡的婦人尊崇。鄉紳、士人們也在各種地方志或文獻上推崇這類「節烈」行為。而事實上,夫家的親戚們卻時常強迫寡婦改嫁以謀奪其家產。書中的彭氏便是其中之一的受害者。當彭氏不從,而親戚們為了逼彭氏就範,打死了這位寡婦唯一的兒子時,官府給予的判決,僅是將兇手死刑,並過繼一位兒子給彭氏,其餘的親戚主謀們,則帶著從彭氏那搶來的所有家當遠走高飛,留下彭氏一人依舊是孤苦無依、四壁蕭條。

  反觀王氏,她是一位拋家棄夫的私奔婦人,在多年後被她的情郎遺棄,因無處可歸,只得又回到郯城這個他最不應該回來的地方,尋找一個落腳處,但這個不被當時理法所容的女性,被她的丈夫知曉去處後帶回家,可想而之感情不睦,在一個冬天的下雪夜,便被丈夫狠下殺手丟在雪地裡;事後官府察明,以重杖責打其丈夫,並帶枷示眾。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婦女應該遵守三從四德,女性除了忠實夫家、恪遵婦道外,就沒什麼值得一提了;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深植在中國理法中的道德觀。但是不論是否遵從婦德,她們的下場處境依舊是哀悽惋嘆,在當時毫無能力且不受保障的婦女們,需要肩負起這些漫無目的的沉重責任,在眾人眼裡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作者著力於在困難時沒有有力親屬或官方協助的農民,與他們的妻子對生活的掙扎,並且對當時婦女的情慾自主及地位投以關懷。

  書名以婦人王氏之死為題,卻在最後才出現王氏這位主角,作者藉由前述的安排,讓讀者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道德風氣;無論是蝗害、水災、飢餓、盜賊或疾病,這就是王氏生存的空間;而在此空間中的則是:「土地」的重要性、天災人禍下「寡婦」的普遍命運,而人們以何種方式捍衛自我利益來「鬥爭」。事實上,王氏只不過是郯城的一部份,而王氏生活的背景後,便是一部泛黃的郯城庶民生活史。

  史景遷生為一位外國人,卻可以將繁複沉重的中國歷史,書寫成一部深刻平實的精采小說,並且在缺乏史料證據可以運用的情況下,他精細觀察出方志當中人民的生活背景,由此可見史景遷對於史料的細心與鑽研,從他中文名字蘊含有景仰中國的史學大家司馬遷之意,可看出他對歷史的專業與熱愛。有人說史景遷的作品像小說,但這樣的比喻並不那麼精確。小說,可以是作者天馬行空之下的產物,不需要對歷史負起責任;但史氏的著作,皆經過嚴謹的考據論證,方能為歷史專書。正因為他以小說的筆法講述歷史,使他的作品兼有趣味性與知識性。

 

 

 

 

※本書背景:十七世紀(明末清初)中國東北部,一個貧窮,年年穀物歉收,災禍頻繁默默無聞,分享不到財富、權勢和影響力的偏僻縣城-郯(ㄊㄢˊ)城。

《郯城縣志》:一六六八年到一六七年間擔任郯城知縣馮可參為此書主編,於一六七三年編纂完成。
‚《福惠全書》:此乃郯城前知縣黃六鴻晚年的官職生涯回憶錄,其於一六七年到一六七二年間,曾在郯城擔任知縣。
ƒ《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祖籍山東淄川縣。史景遷考證蒲松齡曾於一六七年到一六七一年路經郯城,故在《婦人王氏之死》引述不少《聊齋志異》中的鬼怪故事,藉由小說情節與當時郯城百姓的寫實生活互作襯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