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吳哥”一詞解作城市或都城,而“窟”則解作廟宇。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歷史空間意義
802年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當時國力強盛,皇帝紛紛興建廟宇凸顯王朝的威勢。後來王朝衰落,棄都吳哥,遷去金邊。從此吳哥窟在叢林裡沉睡了幾百年,直到十九世紀,才為人發現。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

外觀形式之美

吳哥窟占地廣達200公頃,從地面望向最高的中央佛塔,因錯覺原理,比實際的高度還高。廟外四周築有圍牆,而圍牆四周又有寬約一百九十米的濠溝,濠溝外再築另一道圍牆,從平面圖看,宛如兩個相套的「回」字。廟宇東西各有砌道通往外城,是典型股印度教宇宙形式建築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週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主殿共分三層,四個角落各建有一座尖塔,塔尖就像是天廳的傳輸線,接受人們所有祈願;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內容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 Ø         中心建築

  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蓮花聖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寺廟朝西取向,象徵落日與死亡,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

  • Ø         台基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氾濫之災,吳哥許多古跡都有台基。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準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的周邊圍繞著4-5米高的石柱回環畫廊。

  • Ø        迴廊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雖然每道迴廊街有樓梯上下相通,但在底層與中層的西側邊卻設計十字迴廊相接,並分隔成四個水池,這四個水池在當時便是給高棉國王、皇后、王妃以及宮女祭祀之前淨身用。底層迴廊壁上雕刻著古印度神話-生動的天神與魔鬼攪拌乳海、天界舞女「阿帕莎喇」曼妙舞姿、國王帶兵爭戰、極樂世界與地獄的故事。迴廊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長廊多種多樣,凡有石柱的長廊不是一邊兩排石柱,就是兩邊各兩排石柱,沒有一邊一排或兩邊各一排的格式。因為吳哥窟的長廊的拱頂較高,頂拱結構,不是由徑向楔形磚鑲砌而成的真拱,而是由兩段牆壁上方的石磚逐級水準內錯,最終在中線合攏,再放上蓋頂石而成的疊澀拱。這類疊澀拱頂跨度較小,如果只有單排石柱,單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頂,難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築偏廊,增加半個拱頂的寬度。因此在同一邊的兩排石柱,一排支撐主拱頂,一排支撐偏廊拱頂。吳哥窟凡有雙柱的長廊必有單邊偏廊,只有一邊看去是重簷;凡有四排石柱的長廊,即每邊各兩排石柱,則兩邊各有偏廊;從任何一邊看去都是重簷。長廊有兩排石柱的一邊是敞開的,另一邊是石牆壁。吳哥窟長廊的牆壁,有的是整片雕牆,中間不留窗子,有的開著明窗,可以外望,有的開著裝飾性的直葫蘆欞假窗;明窗之間或假窗之間的牆壁,裝飾著頭戴金冠,足帶金鐲的女神的浮雕。迴廊的出入通道相當考究,有兩種形式:有塔的塔門和沒有塔的廊門。廊門像個亭子間,在與遊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兩三進,每進的亭子有拱頂,有二三對方柱,每進的頂上有雕刻精細的門楣和三角牆。長廊的佈局有一字廊、迴廊和十字遊廊三種形式;十字遊廊通常和迴廊組成田字廊。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簷長廊。

®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簷迴廊。

®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簷迴廊。

®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簷迴廊。

®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簷遊廊。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比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建材

  • Ø        紅土石磚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王宮則是木結構,鑲嵌金窗,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絕大多數場合不用粘合劑。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

  吳哥窟的砂岩磚以灰砂岩磚為主,質地柔軟,容易風化剝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這種灰砂岩的表面難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輪廓容易因歲月而模糊不清。在離吳哥窟40公里的荔枝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跡,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所以吳哥窟建築物的石塊上,常見有直徑為幾釐米的圓孔,完工後這些圓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閉。吳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種建材是紅土石,常用作台基的護牆,或用於鋪地、造堤和圍牆。

  • Ø        黏土

黏土燒制的粉紅色長方磚大小不等,多用來鋪路,造牆。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吳哥窟是寺廟,長廊頂部鋪土瓦。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4/Image-Angkor_Wat_from_north_pond_2.JPG     維基百科

文字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5%93%A5%E7%AA%9F&variant=zh-tw    維基百科

http://angkor.ettour.com.tw/a_03.htm   柬埔寨文化瑰寶-吳哥遺址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travel/pda/18_1/a_1620.html    
文化旅遊系列 - 吳哥窟-蓮的蓓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