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請畫出植物莖的橫切面與縱剖面,並說明其生理功能與經濟價值。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
莖的功能
1. 支持:植物製造營養的葉片和負責繁殖的花果都要生長在莖上,所以,莖是陸生植物的 主要支持器官。
2. 輸送: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養分和由葉片所製造的有機養分,都要經由莖的運送 才能到達植物體各部,所以,莖的第二功能是輸送。
3. 貯藏:植物莖中的薄壁細胞,也能貯藏水分和養分,所以,雖然不是最重要的貯藏器官,但也具有相當大的的貯藏功能。有些植物的莖,也可以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經濟價值
1. 製作生活用具,如牙籤、筷子,到橋樑、房子,都派得上用場。
2. 木雕藝術。
3. 沙灘植物的匍匐莖,不僅增加吸收沙地裡水分的機會,還可以發揮「定沙」作用。
4. 植物利用儲水莖儲存水分。
5. 提煉芳香的精油。
6. 燒製上好的木炭。
二、 試述莖用蔬菜的種類及食用莖的種類
1. 莖用蔬菜的種類
(1). 地上莖:大部分的莖都生長在地面上,稱為「地上莖」。
①. 直立莖:大多數的地上莖具有堅韌的纖維構造和厚壁組織,所以能夠直立生長,稱為「直立莖」,如木麻黃、相思樹等。
②. 匍匐莖:莖細長軟弱而不能直立,匍匐地面,在節的部位容易長出新芽及不定根,如:蟛蜞菊、甘藷等。
③. 走莖:走莖很像匍匐莖,但更容易長出新芽和新根,容易繁殖成新個體。如:雷公根、草莓的莖,每隔一、兩節就能發生新芽和新根,形成新植株。
④. 纏繞莖:莖不能直立,節間很長,故以莖纏繞支柱往上爬。例如:牽牛花、四季豆等。
⑤. 攀爬莖:莖不能直立,也不能匍匐在地面上,必須攀附其他物體才能正常生存,根據不同攀緣方法而分為下列幾種:
I. 蔓藤莖:這種莖沒有專為攀爬用的特殊構造,只有一些尖刺,但是卻能生出漫長的莖,藉著突出的刺而攀掛在其他植物或物體上,如:九重葛等等。
II. 卷鬚莖:有些莖會生長由小枝變成的莖卷鬚,可以纏繞其他物體,支持主莖。例如:葡萄等。
III. 爬生莖:有些莖不能直立,利用氣根或莖卷鬚附在其他物體上。例如:爬牆虎。
⑥. 6.葉狀莖:葉片退化,由小枝變成葉子一樣,又扁又平,含有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又能發芽。如:曇花、文竹。
⑦. 7.肉質莖:莖膨大而柔軟多肉,可以貯藏大量的水分及養分,如:仙人掌、綠珊瑚。
⑧. 8.刺狀莖:些植物的莖像刺蝟一樣會刺人,因為他們的外表分布著一根根尖刺,幼枝可以變成堅硬的針刺狀,有保護功能。如:石榴,皂莢樹。
(2). 地下莖:一些植物的莖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埋藏在土中,形成地下莖。它們的形狀和功能都產生改變,但仍可用莖上的節、節間和芽眼作為分辨的依據。
①. 根莖:莖橫走於地表下,外表很像根,但是具有節,節上也可以生芽及不定根。成為貯藏養分和繁殖的器官,如:竹類的地下莖,及荷花的地下莖(蓮藕)。
②. 球莖:球莖是縮短膨大的地下莖,莖上有節及退化的葉片,基部著生鬚根,通常還有一枚頂芽,節上也可生出側芽。貯有大量的養分,可供頂芽伸長形成地 下莖。如:芋頭、荸薺、唐昌蒲。
③. 塊莖:也是膨大縮短的地下莖,由根莖末梢發育而成,但頂芽方向水平有固定的芽,也貯有大量的養分,具繁殖的功能。如:馬鈴薯。
④. 鱗莖:鱗莖是在一個縮短的莖上生有許多肥厚的鱗狀葉片,專門貯藏養分,供 給越冬繁殖的食物。如:洋蔥的鱗莖。
2. 食用莖的種類
(1). 塊莖:塊莖是指植物的莖外表成塊狀,生長在地底下,具有儲存養分的功能。例如山藥、馬鈴薯、芋頭和蒟蒻等。
(2). 根莖:在地表下橫走,具芽,節間明顯。
(3). 球莖:植物的莖變態膨大成球形,所以稱為球莖,球莖上有明顯的節和節間,荸薺即是植物的球莖。
(4). 嫩莖:莖形不定,直立地表,具不定芽,如蘆筍、筊白筍等
三、 請說明台灣常見的竹筍類型與種類?每種類型的特性,繁殖方法,竹園更動,採收及處理方法。
1. 台灣常見的竹筍類型與種類
(1)叢生竹: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性喜溫熱多濕,所以在高溫的夏季裡,雨量充沛時開始大量發筍。
①. 桂竹筍:產期為4~5月,桂竹為台灣原生種竹子,筍其實是冒出地面上的幼竹,產量多,肉質稍硬,纖維較其他筍少,以製成熟筍食用為主,因此全年皆有供應。
②. 孟宗筍:冬筍於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在地下形成筍,尚未出土前挖出,外殼呈淡黃色,筍體小形似羊角,肉質細嫩,商品價值高;另一為春筍,生長於立春之後,發筍期為3~5月,外殼呈黑褐色並帶有針刺般的絨毛,肉質稍硬。
③. 箭筍: 產期為春秋二季,以春季出產較多品質較佳,外觀細長形似箭,市面上較常見為加工過後真空包裝產品,全年皆有供應,鮮筍只在產季少量供應。
(2)散生竹:屬於溫帶植物,喜溫涼多濕,20°~25°c發育特別優良,冬季能耐嚴霜。竹桿堅韌、抗風力也強,但一般以山谷內,蔽風向陽處,生長最佳。
①. 麻竹筍:產期在5~10月。外形直立、個體最大,重約2.5至5公斤不等,外殼無絨毛,質地較粗,纖維較多。
②. 綠竹筍:產期為4~9月,筍形稍彎曲,體積小,肉質最細嫩、滋味甘甜,為各種筍中最歡迎者。
③. 烏腳綠竹筍:產期3至10月,筍形中等,每隻筍重1.5至3公斤不等,外殼淡綠略帶黑色,有褐色絨毛,肉質細嫩度中等、纖維少。
2. 繁殖方法
竹類皆採無性繁殖,在春季未發芽前行之。
(1). 散生竹:宜用分株和插枝繁殖。分株繁殖,選擇前年的新竹,胸高直徑3公分,基部與母株切離,竹桿留長1.5公尺。 插枝也選擇前年的新竹,從基部切斷,切成1.5公尺長的竹桿,中間最少留4節,移插於圃地深60~80公分,株行距麻竹平地5×5公尺,山坡地8×7公尺;綠竹可縮為平地4×4公尺,山坡地6×5公尺。成活率分株的100%,插枝的80~90%。
(2). 叢生竹:擇前年的新竹、植株不要太粗,小株容易成活,切去頂部,留枝椏3、4層,連土把地下莖挖起,留長60~80公分,莖上有1~2筍芽的更佳,移植到栽培地。如果想在短期內成林可密植,株行距4×4公尺,否則株行距可闊大到12×12公尺,密植每10公畝需竹苗30株,一般栽培僅需7株。因毛竹屬竹鞭橫走,如土壤疏鬆肥沃,延生能力極強,數年內如不多採鮮筍,任其漫延,1株母竹,3年內竹鞭可延伸6公尺以後,可滿園成林。 分株繁殖時,種植要深淺合適,覆土壓緊,土壤乾濕適度,不要使竹桿風吹搖動,成活率可達100%。竹鞭上所留筍芽不受傷,當年可發小筍成竹,不可砍除,次年發筍就大,竹桿也年年加粗。
3. 竹園更動
(1). 散生竹:
先把3年生以上的母竹,全部砍去,另用鐵鍬掘起竹株周圍的土壤,成為溝狀,並除去枯老竹根,然後沿溝施入人糞連或堆肥,再用切蒿或腐枯的枯枝、落葉連同培土,混合均勻後,覆蓋20~30公分厚,到翌年仍可恢復生長勢力。 在竹株叢生處,應逐年選優汰劣,酌留生長較細而直立向外的1~2年生小竹,其餘砍去,如此逐年更新,竹園生長勢力,可保持長久不衰。
(2). 叢生竹:
孟宗竹、桂竹栽植10年後,地下莖地下縱橫密布,新根很少伸展餘地,因而生長勢衰退,產筍減少。更新法為將3年生以上的老竹,全部砍去,竹園全面分年帶狀開墾。把所有在地下的枯老竹鞭都挖去,並加入新土和堆肥,促進生長勢的回復。如一次全面開墾也可,這種翻墾工作,較新墾地困難,新舊竹鞭混生一起,挖去舊的而留新的,工作上無法迅速。
亦有用點狀開墾法的:新竹園內,找3年生以上已砍伐的老竹殘留的基部,加以挖掘,除去古老的竹鞭,較帶狀或全面開墾省時,但必須年年進行。開墾後在各點施入追肥。
4. 採收
(1). 散生竹:
竹筍盛產期集中在6~9月,約占全期生產量80%。因盛產季節在高溫的夏秋,所以採筍時間宜在清晨或傍晚。採筍時用小鐵鍬直挖,切斷竹筍和竹鞭連接的地方,不適於鋤掘,因為可能傷到竹鞭。如以新鮮出售為目的,以筍芽剛出土面為採收適期,品質鮮嫩,苦味也少;供製造筍乾用的筍芽必須露出地面30~40公分再採筍。
(2). 叢生竹:
筍盛產期集中在4月,約全期產量的70%,此時氣溫不高,所以可在白天採收,由於地下莖蔓生,可以等待幼筍出土生長到20~30公分時採收,如在筍芽剛出土時採收,品質固佳,但收量減少,過長纖維增多,品質硬化。
冬筍是孟宗竹冬季生產的筍,生產期是11月中旬到次年2月下旬。筍生長在2年生的竹鞭上,藏在地下,不露地表,採收頗費時。一般皆用短柄筍鋤,在2年生的母竹旁邊,挖起園土,認定2年生的竹鞭後,沿鞭翻土,找得鞭上冬筍的所在而掘起,極費人工。也可認定竹梢的傾斜方向,找尋竹鞭。鞭筍生在1年生的竹鞭頂端,較冬筍易於認定,而且便於採掘,但鞭筍採收過多,影響次年春筍產量極大。一般多採收伸出園外的。
5. 處理方法
綠竹筍的呼吸速率高,所以採後的綠竹筍應該儘速做預冷,以冰水預冷既快速又方便,用強風壓差預冷也適合,需時較長,以0~2℃蓄冰式冰水機,水溫控制在2℃,浸泡處理30~45分鐘之後。預冷後的竹筍,將水瀝乾,再用塑膠袋包裝,可立即送進0~5℃之冷藏庫,保冷待銷。若要做較長期貯藏者,則用厚度0.06㎜之塑膠袋包裝後,置於0℃之恆溫庫貯藏。
資料來源
http://www.jxm.ks.edu.tw/produce/bamboo.htm 高雄縣立甲仙國中
http://nature.ptes.tp.edu.tw/plant/%E6%A0%B9%E8%8E%96/%E6%A0%B9%E9%A6%96.htm 北投自教學資源庫
http://taiwanplants.ndap.org.tw/stalk09_d.htm 發現台灣植物
留言列表